时间:2025-01-15 作者:
塞罕坝,这片位于河北承德市围场县北部的土地,拥有着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其丰富内涵和精神魅力源自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特质.
从历史积淀来看,塞罕坝曾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辽金时期被称为 “千里松林”,但清朝后期因国力衰退,历经日本侵略者掠夺性采伐、山火及农牧活动影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已沦为 “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 的高原荒丘. 1962 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 18 个省市的 127 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组成创业队伍,拉开造林绿化帷幕。历经两代人近 50 年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立地条件下,成功营造 112 万亩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 11.4% 提高到现在的 80%,林木总蓄积量达 1012 万立方米.
塞罕坝红色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元。其核心是牢记使命,55 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的神圣使命,不畏艰辛,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展现出对党和人民赋予使命的忠诚与担当。艰苦创业也是重要内涵之一,面对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建场初期的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等重重困难,塞罕坝人没有退缩,他们住马棚、窝棚,吃莜面、土豆,在艰苦条件下无私奉献,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筑起了守卫京津的 “绿色长城”. 此外,还有科学求实精神,塞罕坝人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优先,采用先进技术造林,优化树种结构,在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内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开拓创新精神同样不可或缺,他们不断探索高寒地区造林育林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我国林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塞罕坝红色文化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他们所创造的生态成就,不仅为京津地区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财富,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塞罕坝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激励我们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提醒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像塞罕坝人那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总之,塞罕坝红色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时代价值,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砥砺前行,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