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14 作者:
塞罕坝精神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几代塞罕坝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通过团结、拼搏、创新和奋进,实现了从荒原沙地到绿水青山的转变,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种精神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是爱国奉献的生动诠释。塞罕坝人在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时,没有退缩,而是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国家的生态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启示着高校学子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问题导向,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乘势而进。塞罕坝精神的融入可以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不够生动等问题。例如,在讲述生态文明建设时,以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历程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校思政课建设须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抓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塞罕坝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可以通过多种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塞罕坝精神的主题演讲、辩论、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和感悟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塞罕坝的变化和塞罕坝人的奋斗历程;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坚持系统谋划 “大思政课”。塞罕坝林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的校外实践基地。高校可以与塞罕坝林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林场进行实习、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塞罕坝精神。同时,邀请塞罕坝的建设者和守护者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座谈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塞罕坝精神的魅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例如,组织教师到塞罕坝进行培训和学习,让教师深入了解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关于塞罕坝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塞罕坝精神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强大的动力。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找准着力点,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