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塞罕坝,这片从荒漠沙地转变为百万亩林海的神奇土地,孕育出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即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一精神为教育领域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理论模型强调对要素、关系、空间的整合与协同,与塞罕坝精神相融合,有望为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带来全新的思路与契机,促进文化育人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二、“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理论模型的内涵解析
(一)要素维度
实践类课程思政包含多个关键要素,如专业知识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素养、学生主体等。以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实践课程为例,专业知识技能涉及树木种植、森林养护等林业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涵盖塞罕坝人坚守使命、不畏艰苦、追求绿色发展的精神品质;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林业专业知识和对塞罕坝精神深刻的理解与传播能力;学生作为主体,要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接受塞罕坝精神的熏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各要素相互依存,专业知识技能是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灵魂,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接受者与践行者,共同构成了实践类课程思政的要素体系。
(二)关系维度
在实践类课程思政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法重现塞罕坝造林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其次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塞罕坝精神的理论讲解要紧密结合林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精神内涵。再者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堂上学习塞罕坝精神相关知识,课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塞罕坝林场的志愿服务、调研等活动,加深对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使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循环。
(三)空间维度
空间维度涵盖课堂空间、校园空间和社会空间。课堂空间是实践类课程思政的主阵地,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校园空间则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文化氛围营造的场所,如打造塞罕坝精神文化长廊、举办相关主题展览等,使学生在校园中处处感受到塞罕坝精神的感染。社会空间为实践类课程思政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与塞罕坝林场等单位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林场的生产建设、生态保护项目中,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践行塞罕坝精神,拓展课程思政的育人空间。
三、塞罕坝精神与 “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的契合点
(一)使命担当的契合
塞罕坝人牢记修复生态、造福子孙的使命,历经三代人艰苦奋斗。这与实践类课程思政中培养学生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高度契合。无论是工科学生致力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还是文科学生通过文化传播促进社会和谐,都需要树立坚定的使命意识,如同塞罕坝人坚守造林使命一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
(二)艰苦奋斗精神的契合
塞罕坝建设初期,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们住马棚、喝雪水、啃窝头,但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绿色奇迹。在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在进行实践项目时,如参与古建筑修复实践,可能面临技术难题、环境恶劣等困难,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成长成才,这与塞罕坝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内涵一脉相承。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契合
塞罕坝的成功在于其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实践类课程思政中,如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至关重要。学生要学会在实践中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如同塞罕坝在发展林业过程中注重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
四、基于塞罕坝精神的 “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在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要素整合策略
优化课程设计
在实践类课程设计阶段,将塞罕坝精神相关元素系统地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例如,在农业实践课程中,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种植技术的同时,传承塞罕坝人敬业奉献的精神;教学内容中增加塞罕坝林场在土壤改良、作物种植方面的经验借鉴;教学评价中考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与践行情况。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要深入学习塞罕坝精神,参加相关培训、研讨活动,提高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塞罕坝造林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挫折应对案例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专业和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深度。
(二)关系协调策略
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
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在实践类课程中,如工程实践课程,教师提出基于塞罕坝建设场景的工程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塞罕坝精神对工程思维和团队协作的影响,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强化实践与理论联动
在实践教学前后,安排相应的理论教学环节。例如,在旅游管理实践课程中,实践前讲解塞罕坝旅游开发中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知识,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塞罕坝旅游项目的运营与管理,实践后组织学生反思总结,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理论和塞罕坝精神的理解。
(三)空间拓展策略
打造校园文化实践基地
在校园内建设塞罕坝精神主题实践基地,如模拟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的小型园区。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此开展实践活动,如生物专业学生进行植物生态研究,艺术专业学生进行写生创作,在实践中感受塞罕坝精神,同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拓展社会合作网络
加强与塞罕坝相关企业、机构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例如,与塞罕坝旅游公司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塞罕坝林业科研机构合作,为林学专业学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产和科研环境中践行塞罕坝精神,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五、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 “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的成效与展望
(一)成效
通过将塞罕坝精神融入 “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的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均取得显著提升。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使命观和发展观。在实践成果方面,学生参与的一些与塞罕坝精神相关的实践项目,如生态保护宣传活动、基于塞罕坝模式的社区绿化项目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学校整体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展望
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塞罕坝精神与 “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理论模型在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一是持续挖掘塞罕坝精神的新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塞罕坝的进一步建设,不断丰富实践类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二是加强信息化技术在 “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中的应用,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塞罕坝建设历程,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建立长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新时代文化育人工作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具有塞罕坝精神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塞罕坝精神引领下的 “三维一体” 协同育人理论模型为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深入挖掘其内涵、整合要素、协调关系、拓展空间,有望在新时代文化育人工作中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