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9 作者: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宏大版图中,如何有效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实效性,成为亟待探索与解决的关键问题。塞罕坝,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土地,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犹如一座蕴含无尽宝藏的富矿,为思政课程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与深刻启示。将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不仅是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塞罕坝人在荒原沙地中创造百万亩林海的伟大实践,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原理。塞罕坝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自然规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从荒漠到绿洲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为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现实依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塞罕坝案例,探讨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与基本规律,深刻认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塞罕坝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旧时代的生态恶化、民不聊生,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改天换地,这一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通过讲述塞罕坝故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历史认同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塞罕坝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塞罕坝林场的成功建设与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显著优势。教师可以以塞罕坝为例,深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补充,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塞罕坝红色文化经典和红色文化理论,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渗透到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文学类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塞罕坝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这些作品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塞罕坝的壮美风光、感人故事以及塞罕坝人的精神风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塞罕坝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使命的坚守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在文学创作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塞罕坝为主题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塞罕坝红色文化的内涵,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转化为文学作品,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塞罕坝的生态修复与建设历程为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例如,在生物学课程中,可以讲解塞罕坝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让学生了解到植被恢复对动物栖息地重建、物种繁衍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学课程中,分析塞罕坝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演变,探讨人工干预与自然演替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这些案例教学,将塞罕坝红色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自然科学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综合素质。
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塞罕坝为灵感源泉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专业的学生可以创作以塞罕坝自然风光、人物事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用色彩与线条展现塞罕坝的魅力与精神;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与塞罕坝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海报、标志、纪念品等,通过艺术设计传播塞罕坝红色文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专业技能,更能深入理解塞罕坝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将红色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艺术作品中,实现艺术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提升作品的思想性与文化底蕴。
为了确保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有效融入思政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教学机制。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与理解水平。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塞罕坝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以及教育价值,掌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生动讲解。其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在思政主干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要求与教学目标,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分布与有效衔接。同时,开发与塞罕坝红色文化相关的校本教材、教学课件、案例集等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全面评估教学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实效。
将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以思政主干课程为核心推动深度融合,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补充实现广泛渗透,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与实践。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领悟塞罕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积极探索有效融合路径与机制,让塞罕坝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