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8 作者:
在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寻求思政课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塞罕坝,这片从荒原沙地转变为生态绿洲的传奇之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犹如一座宝藏,为高校教育的深度整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启示。
塞罕坝的成功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引领。在造林过程中,塞罕坝人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环境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他们创新育苗方法,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研发出 “三锹半植苗法” 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这种创新精神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思政课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的教学中,可以将塞罕坝人的创新实践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创业领域,墨守成规只能被市场淘汰,唯有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产品技术或服务理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像塞罕坝人创新造林技术一样,开辟出独特的创业路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塞罕坝的建设更是集体协作与担当精神的彰显。无数的林业工人、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齐心协力,共同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 —— 将荒原变为林海而努力。他们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这种团队协作与担当精神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塞罕坝的集体协作故事,能够让学生明白在创业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是多么重要。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就如同塞罕坝的建设团队一样,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共同的目标,每个成员都要勇于担当,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在遇到问题时共同协商解决,而不是相互推诿。同时,塞罕坝人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担当,也能启发学生在创业时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要努力实现创业项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思政课上讲述塞罕坝的故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长远眼光与耐心。塞罕坝的造林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了几代人的努力,耗时半个多世纪才取得如今举世瞩目的成果。这告诉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远的规划和足够的耐心。许多创业项目在初期可能看不到明显的回报,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持续投入精力与智慧,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巨大的成功。这种对耐心和长远眼光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创业过程中的短期困境时,保持冷静和乐观,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塞罕坝精神在思政课与创新创业课程整合中的重要价值。通过将塞罕坝的奋斗历程、创新实践、团队协作以及担当精神等融入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强大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让塞罕坝精神在高校教育的沃土里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