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07 作者:
塞罕坝的蜕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曾经,这里是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漠沙地,如今却已成为 “林海苍翠连绵、河水清澈甘甜” 的绿色明珠。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成果,彰显了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国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塞罕坝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为思政课图像叙事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构建思政课图像叙事新范式,首先要明确图像选取与运用的原则。以塞罕坝为例,在图片选择上,要注重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展示塞罕坝建设初期的黑白照片,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年建设者们面临的艰苦环境:简陋的居住条件、落后的生产工具,以及漫天黄沙的恶劣自然状况。这些历史性的图片,能够引发学生对先辈们艰苦奋斗精神的崇敬与思考。而现代塞罕坝的彩色照片,展现出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河流以及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则能让学生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成果,感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图表运用方面,数据可视化是关键。通过展示塞罕坝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的折线图、生态旅游收入增长的柱状图,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指标的对比图表等,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塞罕坝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些图表不仅能直观呈现塞罕坝的发展态势,更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短剧和短视频在图像叙事新范式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排以塞罕坝建设为背景的短剧,从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的艰苦创业,到当代塞罕坝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时代的使命与担当。短视频则可以选取塞罕坝的四季美景、现代化的生态监测系统在塞罕坝的应用,以及塞罕坝精神传承者的采访等内容。这些短视频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塞罕坝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在构建新范式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展示图像资料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比如,在观看塞罕坝建设初期的艰苦画面和如今的繁荣景象对比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塞罕坝从荒芜走向繁茂?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塞罕坝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胜利。
从塞罕坝出发构建思政课图像叙事新范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生动的图像叙事,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象化,让学生在感悟塞罕坝精神的同时,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逻辑、现实意义和未来图景。这一新范式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这一教学范式,让思政课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