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20 作者:
在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思想政治教育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不仅承担着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更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广泛共识、推动社会稳步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构建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则是增强思政引领力的核心举措。这需要我们深入思想的内核,进行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打造出兼具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以及青年特点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塞罕坝,这座绿色奇迹的诞生地,其所孕育的塞罕坝精神,为这一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素材。
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这复杂的环境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平台,尤其是青年群体,更是沉浸在数字化的世界中。因此,新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应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生动有趣、富有创意的形式传递思想。例如,制作关于塞罕坝精神的系列微视频,通过讲述塞罕坝建设者们的感人故事,展现他们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坚守绿色梦想,将塞罕坝从荒原变为林海。这些微视频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吸引青年的关注,让他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轻松了解塞罕坝精神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通过不懈的实践和奋斗,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是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显著标识。塞罕坝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生动体现。在构建思政话语体系时,我们要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以及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将塞罕坝精神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价值观念融入其中。比如,塞罕坝人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讲述塞罕坝精神时,可以将这种传统文化理念与之相结合,让青年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在当代如何通过塞罕坝人的实践得以传承和升华,从而增强青年对中国特色思政话语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必须贴合青年的特点。青年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与创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塞罕坝精神虽然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拼搏精神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运用青年熟悉的网络语言、流行元素,将塞罕坝精神以一种更加亲近、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他们。例如,把塞罕坝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过程,比作青年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 “打怪升级”,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同时,结合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如环保行动、职业发展等,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比如,在讨论环保话题时,引导青年思考塞罕坝精神对当下环境保护的借鉴意义,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理念,使他们认识到思政教育与自身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还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塞罕坝精神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精神指引,更是塞罕坝人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组织青年学生参与与塞罕坝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活动、参与绿色发展调研等。通过这些实践,让青年亲身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会塞罕坝人在实践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执着。在实践过程中,引导青年思考塞罕坝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鼓励他们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中。例如,对于学习农业、林业相关专业的青年,激励他们以塞罕坝人为榜样,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林业发展贡献力量,使塞罕坝精神在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此外,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话语表达能力,深入研究塞罕坝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精准把握青年的认知特点和话语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等活动,鼓励青年学生分享自己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思政话语的构建中来,形成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以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青年特点,深度挖掘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我们就能构建起一套富有活力和引领力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这不仅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更能让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