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

塞罕坝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之道

时间:2024-12-10      作者:

塞罕坝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之道


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领域中,寻求多元且富有内涵的教育资源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与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塞罕坝红色文化,犹如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精神富矿,正等待着高校教育者去深入挖掘与有效利用。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践,核心聚焦于内容的精心筛选以及主题的巧妙设定,而这一切的基石则是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探究与资源的全方位开发运用。

塞罕坝,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荒原,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成功逆袭为广袤无垠的绿色林海。这一伟大的生态变迁历程背后,蕴含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与崇高的精神品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审视,这些故事与品质正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绝佳素材。例如,塞罕坝建设者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恶劣气候、匮乏物资却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精神,能够让高校学子深刻领悟到在追求理想与目标的道路上,不应轻易被困难所吓倒,而应凭借顽强的意志去攻坚克难。

深入开展塞罕坝红色文化研究是实现融合的重要前提。高校的科研团队、学者以及思政教师应协同合作,对塞罕坝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从早期创业者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荒原的初心与使命,到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实践智慧,都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通过研究,提炼出如 “塞罕坝精神” 这类具有代表性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核心概念,并将其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度解读,以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传递给学生。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高校可以多管齐下。课程建设是重要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融入塞罕坝红色文化元素,开设专题讲座或章节内容。比如,在讲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时,以塞罕坝建设者们的事迹为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他们如何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中,住帐篷、啃窝头,凭借简陋的工具,一棵一棵地种下树苗,最终实现了荒原变绿洲的奇迹。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视频资料展示、学生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塞罕坝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并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

实践教学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塞罕坝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那片林海背后的艰辛与伟大。在塞罕坝的林场中,学生们可以参观纪念馆,观看历史文物、图片以及纪录片,直观地感受建设者们的奋斗历程;还可以与林场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当代塞罕坝人是如何传承和发扬先辈精神,继续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塞罕坝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参与植树造林、生态保护宣传等,在实践中践行塞罕坝精神,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对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利用还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举办以塞罕坝为主题的文化节、艺术展览、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文化节中,可以设置塞罕坝文化知识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塞罕坝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艺术展览上,展示以塞罕坝为创作背景的绘画、摄影、书法等作品,从艺术的视角展现塞罕坝的美与精神魅力;演讲比赛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对塞罕坝红色文化理解与感悟的平台,通过演讲,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塞罕坝精神对自身成长的启示意义。

讲好塞罕坝的红色故事是让红色记忆在高校 “活” 起来的关键。挖掘那些充满人性光辉与感人细节的故事,如某个普通家庭几代人都投身于塞罕坝建设事业,他们的传承与坚守见证了塞罕坝的成长与变迁。这些故事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使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高校可以邀请塞罕坝的老建设者或其后代走进校园,举办故事分享会,让他们亲口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让学生们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精神的力量。

塞罕坝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践具有广阔的前景与深远的意义。高校唯有重视对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的全方位挖掘、深入研究、系统整理和创新利用,才能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让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课程咨询
课程咨询

课程一部

15510480752

课程二部

17713145404

塞罕坝干部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