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01 作者:
在当今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大”不仅体现在时间的“宽”和空间的“广”,更在于需要建立全面而有效的“大机制”,以激发全社会的育人共识。塞罕坝,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塞罕坝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然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已成为百万亩的人工林海。这一伟大转变的背后,是塞罕坝人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种精神正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大思政课”时间上的“宽”,要求我们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他们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直到步入社会,思政教育都应贯穿始终。塞罕坝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启示我们,在育人机制上,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成果,而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空间上的“广”,则意味着思政教育要覆盖生活的全场域。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成为思政教育的阵地。塞罕坝的成功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在“大思政课”的机制构建中,我们也应整合全社会的育人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塞罕坝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了解塞罕坝人的奋斗历程;家庭可以通过讲述塞罕坝的故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社会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塞罕坝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了建立这样的“大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信息畅通、资源共享。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大思政课”的成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以“大机制”激发“大思政课”的社会共识,是培养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必然要求。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我们就能为青少年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环境,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大思政课”在全社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