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4 作者: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广袤领域中,塞罕坝宛如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蕴含着丰富育人价值的神秘宝库。塞罕坝,这个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之地,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如今已华丽蜕变成百万亩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林海,这不仅是生态修复领域令人惊叹的奇迹,更是一座熠熠生辉、永载史册的巍峨精神丰碑。
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塞罕坝无疑是生动鲜活且极具说服力与感染力的优质教材。它所展现的艰苦奋斗精神,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学生们的心灵深处,让他们深刻理解到成功绝非偶然的幸运降临,而是源于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们以饱含深情的语调,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塞罕坝建设者们在冰天雪地中顶风冒雪、在艰难困苦面前毫不畏惧的感人故事。那些建设者们在物资极度匮乏、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凭借着一双双勤劳粗糙的手和一颗颗坚定不移的心,硬是在荒漠中种下了希望的树苗,播撒下绿色的种子。这让学生们深切地明白,只有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才能够铸就伟大的事业,实现崇高的理想。
塞罕坝所体现的创新精神,也如同春风化雨,为高校思政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与新思维。从最初面对恶劣环境时植树造林方法的艰难探索,到如今形成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塞罕坝的发展历程中处处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光芒。面对高寒、干旱、风沙等极端自然条件,建设者们不断尝试新的树种、改进种植技术、优化管理模式,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打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这激励着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和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敢于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挑战既有模式的局限,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同时,塞罕坝所秉持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它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领悟到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理念的传递,不仅仅培养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种子,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出行、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倾向于从事环保产业、生态研究等相关领域,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在思政研修的实践活动中,塞罕坝更是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的绝佳机会。学生们走进塞罕坝那望不到边际的茫茫林海,亲身感受着几代人辛勤努力所结出的丰硕成果。那挺拔的树木、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生态,无一不让人陶醉其中。他们看到了不同树种的生长态势,了解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他们参与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亲手种下一棵树苗,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他们与护林员一起巡逻,感受到守护这片绿色家园的责任与担当。这种直观的亲身体验,远远胜过书本上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让学生们对塞罕坝精神有了更为深刻、更为真实的感受和理解。
在塞罕坝的思政研修过程中,学生们有幸与曾经的建设者们面对面地交流,聆听他们饱含深情的亲身经历讲述。那些质朴而又充满力量的话语,仿佛将学生们带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位老建设者回忆起当年的艰苦条件,冬天住在简陋的窝棚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工作,手脚都被冻伤,但依然坚持;另一位讲述了如何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终于找到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和种植方法。这些故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坚守的力量,什么是无私的奉献。这种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让塞罕坝精神不再是抽象晦涩的概念,而是化作了真实可感、触手可及的强大力量,激励着学生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通过对塞罕坝的深入思政研修,高校师生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更加深入地思考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更加清晰地认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意识到,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可能对社会产生影响,每一份努力都可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同时,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进一步明确自己在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神圣使命。他们决心在未来的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传播环保理念,参与环保行动,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