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3 作者: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理论课堂,是提升教育成效、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之策。
塞罕坝,这片传奇之地,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年均积雪长达七个月,年均无霜期仅 52 天,极端最低气温低至零下 43.3℃,自然条件恶劣到超乎想象。然而,几代人的坚守与拼搏,让它如今蜕变为百万亩的葱郁林海,这一巨变背后彰显的塞罕坝精神,是坚守、奉献与创新的伟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篇章。
将塞罕坝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堂,能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详述塞罕坝建设者的艰苦创业历程,能让学生深切感知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他们凭借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扎根荒漠、植树造林的伟大壮举。第一代建设者住窝棚、喝雪水,放弃城市舒适生活,不顾病痛,甚至有人奉献了生命。这些真实且震撼的故事,让抽象的思政理论变得具体鲜活。
这一融入有力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塞罕坝的传奇诉说着只要信念坚定、努力不懈,再艰巨的目标都能达成。它激励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时,勇担责任、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塞罕坝的建设不仅是对恶劣环境的改造,更是科学治理和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不断探索的种植新技术、创新的管理方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学生从中能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献力。
为更好地实现融合,教师要深入研究相关资料,精心策划教学方案。组织学生观看如《塞罕坝上》等相关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开展主题讨论和演讲,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塞罕坝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学校应加强与塞罕坝林场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土地的巨变,与建设者交流,激发情感共鸣,使塞罕坝精神真正扎根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