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6 作者:
塞罕坝,从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漠沙地,变成了百万亩林海,创造了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这一历程彰显出的塞罕坝精神 ——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与思政课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深度契合。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坚定信念,这正如同思政课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胸怀祖国、志存高远,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目标。艰苦创业,是塞罕坝人在高寒、高海拔等恶劣条件下,不畏艰难、久久为功的顽强拼搏,这为思政课教育中锤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供了鲜活素材。绿色发展,是塞罕坝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也启发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培养新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建设者。
教育发展规律要求思政课内容与时俱进、贴合实际。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内容,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
从历史维度看,讲述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历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这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辛与伟大,增强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同感。从价值维度而言,深入剖析塞罕坝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在艰苦环境中,塞罕坝人对使命的坚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的深刻内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如何践行这些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从生态维度来讲,以塞罕坝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为蓝本,向学生传授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和理念。让学生明白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懂得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
育人规律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体验。在思政课教学中借鉴塞罕坝精神,可以对教育方法进行有效调整。
一是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塞罕坝建设初期的艰苦环境,如漫天黄沙的场景、建设者们简陋的居住条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塞罕坝人面临的困难,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艰苦创业的内涵。二是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塞罕坝或类似的生态建设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塞罕坝建设者或当地工作人员交流。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塞罕坝精神的实践成果,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三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塞罕坝精神相关课题为引导,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探究塞罕坝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遵循育人规律推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拓展教育载体是关键环节。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文化形式,使塞罕坝精神在思政课中有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和更深刻的影响力。
利用新媒体平台,创建塞罕坝精神专题的思政课网络课程。通过制作精美的微视频、动画等,生动展示塞罕坝的发展故事和精神内涵。开设在线讨论区,让学生随时随地分享自己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互动性。同时,举办以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对塞罕坝精神的诠释,使塞罕坝精神深入人心。此外,还可以邀请塞罕坝建设者或研究塞罕坝精神的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与榜样人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拉近学生与塞罕坝精神的距离。
在思政课建设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塞罕坝精神为有力抓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不断完善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让思政课在真学真信中,增强针对性、吸引力、亲和力与感染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助力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奋勇前行。